作者:陳雅慧、何琦瑜
民國一○三年八月,十二年國教將全面實施。十二年國教改革的理想,是希望透過逐步擴大高中免試範圍,促進教育的多元、適性和因材施教。
經過近半個世紀,台灣才從九年國教走向十二年國教。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教育改革,牽動著台灣整個大學以前的教育體制。也因為牽動範圍、影響過於龐大,目前的改革方案,採取逐步、漸進,而非「一次到位」的方式進行。例如,原本九年國民「義務」教育,是強迫入學;但未來延長的十二年國民教育,初期並不強迫人人都要念高中,而是自願入學。
五月二十日宣布的「十二年國教草案」,也採取「過渡」的作為︰初步維持了三成的「特色招生」,保留部分明星高中仍用考試篩選入學。
草案一出,各方利益團體透過公聽會、媒體放話,相互衝突、矛盾的各種主張拉扯著政策的走向。理想上看似應該有共識的「十二年國教」,歷經二十六年的醞釀,為什麼還是如此「起步維艱」?教育主管機關成為「騎驢的父子」,動輒得咎,做什麼都是錯的。
「升學制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,」長期參與升學制度審議的一位教育部官員私下表示,無論抽籤、考試,每一種制度都有人反對。長期以來期待升學制度引導教育改革是不切實際的。「政府該花力氣的是:辦好每個學校,把落後的孩子拉起來,」他說。
十二年國教的方案洋洋灑灑,從教師教學精進、優質化高中、補救教學政策等,「我們有二十七個方案,但大家只關心跟升學有關的那兩個,」教育部官員無奈的說。
現實是,若要讓已經實施了四十多年,透過分數考試排名,長久被標籤化、階級化了的高中職學校,一夕之間抹平打破,幾乎是一場社會革命。這些學校的階級,分分不同、校校有高低,而且有跨世代的認同感。
「我也完全認同『每個孩子都能念到好學校』的終極理想,但這個理想就是沒有辦法在一○三年實現。我們沒有仙丹,」教育部官員指出。
無論有多少爭議,十二年國教,終於確定往前跨出了一步。雖然礙於現實,某種必要的「過渡」和「妥協」不可避免,但如何穩當的跨出第一步,讓一年比一年進步,或許是經歷過一夕之間「教改大震撼」的台灣社會,應該要有的耐心。
對於處在過渡期的家長和學生們,到底會受到哪些影響?該採取什麼樣的心態和作為?《親子天下》特別整理到截稿為止的各項政策進展與影響,希望幫助家長減少不必要的焦慮。
目前十二年國教已確定的主要方向包含:
.十五個免試學區:免試就學區,全台灣共劃分為十五個學區,學生都可申請學區內學校。目前暫定基隆、台北市和新北市為基北區;桃園和連江縣;新竹縣市和苗栗為竹苗區;台中和南投為中投區,其餘以直轄市和縣市為單位。
.入學方式︰分為免試入學和考試入學。免試入學比例不得低於七五%,特色學校考試入學比例不得高於二五%,但詳細的比例,各縣市不一,會視當地學生人數和學校供需狀況決定。例如離島、花東、屏東等地,免試入學很容易超過七五%;北北基等競爭激烈的地區,才會有比較嚴重的學校超額問題。學生若免試已經錄取,還想參加特色學校招生考試,必須先放棄免試入學錄取的學校。
.民國一○三年開始,所有國三學生都須參加會考︰會考目的是確保學生的學習品質,會在國三下學期、於國中原校舉行。全國統一由師大心測中心設計考試形式、負責閱卷。成績分三級:精熟、基礎和待加強。
教育部原則上希望能將會考和升學脫鉤。會考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學生學力,做為了解學校教學品質,以及國中入高中補救教學的參考。會考的目的與方式和基測大不同,沒有分分比較的成績單,只依據各科學習標準,分為三級。最大的改變是,會考的結果,不是讓學生去和「別人」競爭,而是做為學生自我評估,了解自己與「應達成」能力的差距。
除了上述已確定的方向,其他常見的問題如下︰
Q|對今年升國二、國三的學生有影響嗎? 明年的基測將從兩次變成一次。全國聯測和北北基聯測將會在六月同一天舉行,學生只能選擇其中一種考試。免試升學的比率在民國一○○~一○三年,必須提高到總名額的七成五。換句話說,這兩年免試入學比率會愈來愈高。一○三年八月之前,仍舊依照在學成績申請免試入學。
Q|特色學校是什麼? 特色學校必須由教育行政機關認證。除了包含目前俗稱的「明星學校」,如建中、北一女、南一中等;還包含自然科學、語文、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,以及藝術、音樂、體育、商業、工程和餐飲等特色類高中職。
Q|特色學校的考試入學,怎麼考? 因為各縣市與區域的高中職供給狀況差異太大,教育部無法以「一套制服」適用全國。因此目前初步擬定委由各縣市政府,衡量當地情況與需求,在「考試入學不大於二五%上限」的大原則下,半年到一年後,提出細部的權衡方案。
延伸閱讀:
■哪個城市最能為家庭帶來幸福?
■妳做過壞媽媽行為嗎?
■完全搞懂12年國教
※更多精彩報導,詳見《親子天下雜誌網站》。
※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,未經同意禁止轉載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