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約50歲的專業舞蹈老師,平日運動量大,身體相當硬朗,沒想到一次突如其來的癲癇,緊急送至醫院經過診斷後,才發現竟是腦瘤中最嚴重的「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」在作祟。罹病之後不只影響語言功能,更讓他無法自由行動,失去了伸展的舞台,心情大受打擊,幸好他不放棄,積極接受治療,手術至今2年恢復狀況良好,現在已能再次輕盈地漫舞於舞台上。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惡化快速易致命
腦部腫瘤種類多且複雜,惡性腦瘤包含癌細胞,影響生命功能且致命性高,最常見的是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(glioblastoma multiforme,簡稱GBM),是極度惡性之腦瘤。長庚紀念醫院林口分院腦腫瘤神經外科魏國珍主任表示,約有4成患者屬於此惡性膠質瘤(malignant glioma)種類,其惡化速度快,預後普遍較差,且復發率極高,甚至有患者在復發之後3個月即過世,但近年來醫療不斷進步,藥物出現更多選擇,使存活期大幅延長至14-16個月。
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男女罹患比例相仿,好發年齡約為50-60歲,每年平均新增200、300案例,其腫瘤生長快速,並會侵犯周圍組織,造成顱內壓力升高,隨著壓迫區域不同,患者會出現不同症狀,如視力喪失或減退、思想或行為能力改變、人格或心智改變、記憶力喪失、言語表達因難等,而嚴重將會導致癱瘓,甚至死亡。
突破治療瓶頸 抑制血管新生縮腫瘤
目前治療以手術優先,盡量切除腫瘤後,再輔以藥物治療,腦部結構精密且複雜,治療方式的選擇也必須考慮到患者年齡及身體狀況,但由於腫瘤浸潤性高,常侵犯其他正常組織、與正常組織交錯在一起,造成手術切除上的困難,若能大範圍的切除腫瘤,其藥物治療效果較好,魏國珍主任進一步指出,若是腫瘤生長在語言、運動、感覺神經等重要區域,便不能完全清除,必須保瘤患者腦部運作功能,也常會有小分子的癌細胞殘留,造成將近100%的復發率。
通常神經膠母細胞瘤不會轉移至身體其他器官,因其癌細胞特性無法在其他部位存活,不過癌細胞深入腦部,通常患者狀況皆不甚理想,但也因此特性,使得在治療上發展出較精準針對癌細胞的藥物,化學治療即可針對分裂較快的細胞作用,但也會連帶影響同樣分裂快速的骨髓或黏膜細胞,易造成白血球、血紅素、與血小板過低,或嘔吐、口腔潰瘍、落髮等副作用。然而目前藥物也無法完全進入腦中,腦部有一血腦屏障的特殊結構 (Blood-brain barrier,簡稱BBB),會阻礙大分子與有毒性物質進入,使得化療藥物只有1/3可以進入腫瘤中作用。
若遇到無法手術之腫瘤,直接使用高劑量的藥物治療,便會造成嚴重副作用,且腫瘤容易對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產生抵抗,復發後無法再用放射治療,常使醫師與患者陷入兩難。維持腦部正常功能運作及延長病患生命,為目前治療目的,去年甫通過衛生署核准的的抗血管新生標靶藥,可治療復發的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,魏國珍主任說明,腫瘤生長需新生許多血管以獲取養分,若可阻止血管增生作用,則可抑制腫瘤成長,因此血管新生抑制劑對於治療有不錯成效,可延長無極病惡化存活期,提升患者術後生活品質,不再長期臥床。
林口長庚腦瘤團隊為患者把關
同時也是腦瘤治療團隊召集人的魏國珍主任,率領林口長庚醫院,超過17位各科菁英醫師及多位個案管理師為患者們服務,由主任制定治療計畫,每週開會討論,就患者病情即時修改治療方針,整合性打造個人化醫療。醫療科技不斷進步,除了治療藥物的突破以外,現在手術也有許多輔助,像是術中MRI的影像輔助、術中紀錄運動、感覺神經的功能監控,甚至有1/4的患者會以清醒麻醉,一邊手術一邊與醫師交談,監控語言功能,藉由這些科技輔助,隨時調整手術部位,以達最好成效;魏國珍主任建議,因為治療複雜,一旦罹病後應多詢問第二意見,若無相關病史者,卻有抽筋、癲癇、肢體感覺異常、記憶力下降等中風症狀,應盡速就醫,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。
中時健康:http://health.chinatimes.com/contents.aspx?cid=6,58&id=13603
留言列表